工作背景

向海图强,拓宽发展新通道——广西高质量发展向海经济的生动实践

202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强调,广西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发挥自身优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解放思想、创新求变,向海图强、开放发展,努力在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上展现更大作为,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

广西约有4万平方公里海域、1600多公里大陆海岸线、600多个海岛、10多个港湾,“一湾相挽十一国,良性互动东中西”,发展向海经济,实现向海图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202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强调,广西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发挥自身优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解放思想、创新求变,向海图强、开放发展,努力在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上展现更大作为,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

广西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着力“向海而兴、向海图强”,坚持陆海统筹,释放“海”的潜力,激发“江”的活力,做足“边”的文章,拓展蓝色空间,壮大向海产业,畅通向海通道,加强海洋科技创新,深化向海开放合作,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区,奋力开创新时代壮美广西建设新局面。在2020—2022年向海经济三年行动实施中,海洋生产总值从2019年的1612.5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2296.9亿元,如今2023—2025年行动计划开启,力争2025年向海经济生产总值突破7000亿元。向海经济已成为推动广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八桂儿女逐梦深蓝的梦想已照进现实。

广西向海图强的着力点在哪里?如何抢占海洋经济新赛道?如何进一步擦亮广西海洋经济“蓝色名片”?近日,光明日报调研组深入广西各地调研,探究广西高质量发展向海经济的生动实践。

“古丝路”焕发“新活力”

阳春三月,北部湾港钦州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一派繁忙。“这是全国首个海铁联运集装箱码头,全球首创了‘U’形工艺方案。”北部湾港钦州自动化码头智慧运营中心负责人介绍,“采用新工艺方案后,工作人员只需在控制室内轻点按键,即可完成上万吨货物的装卸,作业效率和能力大大提升。”

广西钦州港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资料图片

现代科技让这个古代丝绸之路始发港焕发了新活力,偌大的码头鲜见人影,巨型货轮上方,不停往返的桥吊精准抓取集装箱,放置在无人驾驶智能导引车上,来回穿梭的智能导引运输车井然有序,大量来自我国西部地区和东盟国家的货物在这里集中交汇。2023年,北部湾港累计完成货物吞吐量3.1亿吨,同比增长10.8%,稳居全国主要港口前十强。

港口是连接陆海的枢纽,是牵引向海经济发展的龙头。广西以“四个一流”为指引,强化港口资源整合,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推动港口大型化、专业化、智慧化发展。海阔几万里,潮起一线天,北部湾国际门户港迅速崛起成为重要的枢纽海港。2019年,《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明确将北部湾港定位为国际门户港。

港口设施能级显著增强。已建成20万吨级自动化集装箱码头、30万吨级油码头、20万吨级航道等一批大能力泊位和深水航道,具备20万吨级集装箱船、散货船,30万吨级油船和15万吨级LNG船通航靠泊条件。

港口辐射范围不断拓展。已开通内外贸集装箱航线76条,其中外贸集装箱航线48条、内贸集装箱航线28条。通过北部湾港现有航线网络可通达全球集装箱港口,辐射范围涵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个港口。2023年,北部湾港年集装箱吞吐量首次突破800万标箱,再创历史新高,增幅连续七年保持两位数,增速位列全国沿海主要港口前列。

打通向海发展“任督二脉”

在世界版图上,一条全新的国际陆海贸易大通道正加速延伸,跨地越海,联通各方,将全球120个国家和地区串联起来——这就是“一带一路”标志性项目“西部陆海新通道”,以重庆为运营中心,以广西、贵州、甘肃、青海、新疆等西部省区为关键节点,向南经广西北部湾通达五洲四海。

近年来,广西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为牵引,统筹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立体交通网络,全面打通向海发展的“任督二脉”,向海通道网络日益完备。

“西部陆海新通道是向海发展的大动脉。”广西壮族自治区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广西冲破大山、外联世界,将区位优势转为开放发展优势,不断拓宽“通道”之路,书写着基础设施联通开放发展新篇章。

目前,西部陆海新通道东线、中线通道已全线贯通并实现电气化,标志性工程黄桶至百色铁路正式开工,时速350公里的贵阳至南宁高铁开通运营,14个设区市实现“高铁+动车”全覆盖,全面实现“县县通高速”,大能力运输通道加快形成。

通道物流规模快速增长。西部陆海新通道已覆盖国内18省(区、市)、70市、144站的交通物流网络。2023年,西部陆海新通道海铁联运班列开行9580列,同比增长8.6%,开行量较2017年增长52倍。

空港建设迈出新步伐。南宁机场综合交通枢纽建成运营,防城港机场、贺州机场等前期工作加快推进。2023年,南宁机场货邮吞吐量同比增长24.7%,旅客吞吐量同比增长105.6%,增幅均高于全国千万级机场平均恢复水平。

广西财经学院唐红祥教授团队长期跟踪研究西部陆海新通道,经常深入港口码头、物流园区、企业部门调研。他表示,“广西货不走广西港”一直以来都是广西发展中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随着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加快建设,这一现象得到了较大改善。不仅如此,重庆、四川、贵州、青海等西部地区的产品也在加速从北部湾港出海。

天高海阔,春意盎然。从烟波浩渺的南宁横州市平塘江口,到昼夜兼程的平陆运河三大枢纽工程施工现场,再到潮起涌动的茅尾海入海口,调研组所到之处,深深感受到了平陆运河建设的热火朝天,繁忙红火的作业场景随处可见。

鸟瞰平陆运河河道。赵冠雄摄/光明图片

平陆运河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建设的第一条江海连通的大运河,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骨干工程,也是广西所盼、强桂所系,江海联运、山海协同的重大项目。平陆运河2026年建成后,将成为我国西南地区运距最短、最经济、最便捷的出海通道。如今,各条战线的建设者正铆足干劲,夜以继日,全力以赴,为实现“一河贯通,八桂向海”而奋战。

把握“时”与“势”,聚焦“新”与“质”

广西自贸试验区钦州港片区,中石油炼化、华谊三期、国投电厂三期等重大项目建设大干快上,中船、远景、中伟等龙头企业开足马力生产忙。“我们充分发挥临海优势,持续改善营商环境,全力保障重大项目落地,一批批企业在钦州港片区风生水起,临港加速聚集。”钦州市海洋局局长韦家杰介绍。

产业是向海经济的核心内容。广西坚持向海经济产业集聚化、集群化、差异化发展方向,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依托港口和产业园区,聚焦优势产业,集中优势资源,强链、补链、延链,发展壮大千亿级临港产业集群,加快升级传统优势海洋产业,培育发展腹地向海产业,创新培育新兴产业,产业发展基础更加扎实,层次不断提高。

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获批建设4个国家级海洋牧场,北海银海区、防城港渔港经济区成为国家试点。海洋交通运输业增加值从2019年129.8亿元增长到2022年202.0亿元,年均增速超过12%。海洋旅游发展势头强劲,北海成为全区首个广西全域旅游示范市。

向海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中船广西手持造船订单已排至2026年,广西首个海上风电项目——防城港海上风电示范项目首批机组成功并网发电。海洋船舶工业、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业、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业增速超过15%。

临港产业加快聚集发展。华谊化工、中伟新材料、惠科电子、信义玻璃等龙头企业纷纷落户沿海,广西钢铁、盛隆冶金“二次创业”,“千亿级”临港临海产业聚集发展,行业龙头已初步形成。

广西精准把握“时”与“势”,聚焦“新”与“质”,切实把发展机遇转化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强大动能,加快建设沿边临港产业园区和中国—东盟产业合作区,聚焦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加强项目谋划和招商引资,推动新时代壮美广西建设宏伟蓝图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

“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在发展产业的同时,广西始终坚持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统筹好海域污染防治、流域环境治理与保护,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山清水秀生态美”的金字招牌闪闪发亮。

广西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资料图片

“双向奔赴”换来“多方奔富”

既不沿边也不沿海,更没有大江大河,广西玉林市处于“不东不西”的尴尬区位。通江达海,一直是玉林人的梦想。在“家门口”出海,玉林显得比任何地方都更加迫切。

2023年12月28日,北部湾港北海铁山东港区(玉林海港码头)开港,标志着玉林海上通道打通,实现了由内陆城市向沿海城市的华丽转身。

联动是发展向海经济的关键。玉林的发展是广西陆海统筹发展的典型示范。近年来,广西坚持全区发展“一盘棋”,加强陆海统筹、协同发展,依托内陆地区构筑向海开放前沿阵地,推动沿海产业向内陆和山区腹地延伸扩张,带动腹地特色产业向海开放融合。

山海统筹。河池、百色通过与中马钦州产业园合作建设扶贫创业小镇,开通贺州至北部湾港西部陆海新通道海铁联运班列,推动“浪漫北部湾”与“桂林山水”等品牌联动发展,促进山区与沿海地区的经贸往来和产业合作。

江海贯通。平陆运河经济带规划核心区包括南宁、钦州、北海、防城港、贵港等5个设区市,联动融合9个设区市。南宁、贵港等沿江地区,正在抢抓珠江—西江经济带和平陆运河经济带加快建设的战略机遇,江海贯通,布局临港产业。柳州具备良好工业基础,“柳工制造”与海工装备制造具有相通性,正在谋划发展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相关产业链。

边海衔接。广西沿边地区拥有跨境经济合作区、边境旅游试验区等开发开放平台功能,正在加快建设沿边临港产业园区和中国—东盟产业合作区,深化拓展东西部产业协作,对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新布局,有序承接产业梯度转移。

向海图强,拓宽发展新通道。山海统筹、江海贯通、边海衔接的互惠双赢、协调发展新路子,将实现百川到海。

创新求变构建开放发展新格局

“一湾相挽十一国,良性互动东中西”。广西沿海沿江沿边,背靠中南西南,拥抱北部湾,承东启西,与东盟共挽,与大湾区相融,既是开放窗口,也是战略腹地,具有“融汇天下、便利四方”的优越条件,把独特区位优势更好转化为开放发展优势。

回顾历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商务与投资峰会,从2004年首届“共注合作之水启动时代之钟”,到2023年第20届“镶钻成冠美好未来”,中国和东盟国家携手并进、山海同行、共绘蓝图的开放画卷,徐徐铺展在世界面前。

20载一路走来,东博会和峰会以开放促合作,以合作谋共赢,累计举办300多场部长级高层论坛,搭建40多个领域的部长级沟通机制,覆盖经贸、产能、港口、金融等40多个重点领域,形成中国—东盟加强协商的“南宁渠道”,书写“黄金十年”到“钻石十年”,再到“镶钻成冠”的宏伟篇章。

向海经济是开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广西一方面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等国家战略,促进北部湾经济区与粤港澳大湾区“两湾”联动,南宁(深圳)东盟产业合作区等一批跨省产业园区扎根北部湾。

另一方面,深化与东盟和“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抢抓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建设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生效实施等重大机遇,开创中国—东盟国际产能合作中马“两国双园”新模式,建设中国在印尼设立的首个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东盟连续24年保持广西第一大贸易伙伴。

科技创新是向海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广西海洋产业起步晚,海洋科技力量薄弱,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推进海洋事业更上新台阶,当务之急是弥补科技力量的短板。在此背景下,海洋科研机构的建设成为当务之急。

2012年,广西海洋研究院获批设立;2018年,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落户北海,北部湾大学揭牌;2023年,广西海洋科学院组建……一个个科研机构的诞生,使得广西海洋科技力量得到快速提升。

海洋是现代科技的重要领域。广西以科技创新持续催生新动能,引导和支持企业、科研院校开展海洋领域关键技术攻关,提升海洋教育水平,打造一批科技创新平台,科技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

广西拥有海洋领域省级科技创新平台34家,培育自治区涉海高新技术企业35家,海洋四所、广西海洋研究院等涉海机构加快发展,玉柴、南南铝、柳工、上汽通用五菱等一批向海骨干企业加速形成技术创新优势,北部湾大学、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等本科高校建有涉海相关学科,广西财经学校等高校在向海经济研究领域取得突破。

经验与启示

一是始终坚持凝聚向海共识作为前提。向海图强,重在突出创新求变谋发展、凝聚各方发展共识。广西牢记总书记嘱托,引导全区上下拓宽向海视野、凝聚向海共识、强化向海思维,进一步关注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以思想观念更新激发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出台加快发展向海经济推动海洋强区建设的系列政策及配套措施,接续实施两轮向海经济三年行动计划,汇聚起向海图强的强大政策合力。通过建立一批海洋科普教育基地,打造高品质海洋周、海洋节、开海节、向海经济大讲坛等海洋特色活动,营造全区上下向海发展的浓厚氛围。

二是始终坚持协同联动发展作为支撑。广西辖区内与海岸线最远的直线距离不过500公里,从大范围上讲,都属于沿海地区。当地通过加强山海统筹、陆海联动、江海贯通、边海衔接,将北部湾经济区作为优先发展方向,加快建设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国际化大都市和中国—东盟跨境产业融合发展合作区,深入推进南北钦防一体化,提升做实珠江—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统筹沿海沿江沿边协调发展,促进区内腹地特色产业向海发展,进一步激活“蓝色基因”、做大“蓝色蛋糕”、做强“蓝色产业”。

三是始终坚持产业聚焦壮大作为基础。产业是强桂之基、富民之要。广西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努力打造全产业链条的向海产业集群,全力补短板、强基础、锻新板、拉长板推动向海产业振兴,加快建设沿边临港产业园区和中国—东盟产业合作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临港产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聚焦做好四篇强产业大文章,做精“原字号”,升级“老字号”,壮大“新字号”,拓展“外字号”,构筑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形成10个千亿级工业产业。

四是始终坚持科技创新驱动作为引领。科技创新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制胜之道。广西始终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持续催生新动能,加快建设中国—东盟国家海洋科技联合研发中心等一批协同创新平台,培育一批具备较强竞争力的专业化研发服务机构和企业,引进培养一批海洋科技人才。2018—2022年,全区涉海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均增速为52%,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速为17%,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年均增速超过10%,培育了一批科技创新型海洋产业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支撑向海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五是始终坚持开放合作共赢作为突破。广西发展的潜力在开放,后劲也在开放。广西牢牢把握在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定位,紧紧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3.0版建设的历史性机遇,高质量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经贸协定,加快中国—东盟信息港、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面向东盟科技创新合作区等建设,着力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取得更大突破。

六是始终坚持人海和谐共生作为方向。作为我国南方重要生态屏障,广西始终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着力加快生态文明强区建设。南流江、九洲江、钦江等入海河流整治效果明显,入海河流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100%,近岸海域水质连年考核均为“优”,累计创建19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生态质量指数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的美丽景象正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