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石榴籽”抱得更紧更密

来源: 华声晨报  |   发布日期: 2024-06-03 09:42   

  全区多地多部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立足实际,创新思路,着力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不断巩固发展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柳州市:多措并举不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工作


  近年来,柳州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在促进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共同发展方面取得实效。


  夯实政治根基。柳州市坚持把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贯穿于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全过程,成立了由柳州市委书记、柳州市市长为双组长的民族团结进步工作领导小组,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融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科学有效落实党的民族工作政策和各项决策部署,形成上下齐动、多方联动、全民行动的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新格局。同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全市干部职工理论学习内容、党员干部学习计划和教育培训计划,做到及时学、跟进学、系统学,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自觉树立正确民族观,以实际行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深化宣传教育。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全市各族群众教育全过程,列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和各级学习培训等内容。在媒体平台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宣传工作专栏,推介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动态近1200条,推广典型经验做法。通过会议动员、组织推荐、发布邀请等方式,发动5800余名乡贤能人返回乡村街道,成立了1000多个乡贤会,以“民族团结+党建+乡贤+N”的模式,引导精英人才将智慧、经验、资源转化为助力民族团结进步的硬核力量。深入挖掘乡村能人,在全市1250多个屯成立“三会”(即屯党支部委员会、公共事务理事会、公共事务监事会)机构,调动1300多名农村党员、农技能人推进乡村治理,投入5300多万元建设221个农村公益事业财政奖补项目,走出了一条以人才发展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新路子。并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为载体,将理论融入文艺、融入各类民族民俗节庆活动、融入民族特色、融入校园,讲好民族团结进步的故事、传播好民族团结进步的声音,扎实推动基层民族团结进步理论宣传大众化常态化。


  凝聚共识画好民族团结进步“同心圆”。积极发挥党建引领集聚优势,强化党建服务功能,在市直机关党组织打造“零距离”党建联盟,由相关职能部门组成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系统联盟,以开展政治政策联学、优势资源联享、实践活动联办、党员队伍联建、中心工作联促、作风纪律联抓的“六联”活动为载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要内容,通过党建联盟“1+N”模式,画好民族团结“同心圆”。同时,还积极探索创新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结合民族地区实际,利用侗族大歌节、花炮节、“三八”国际妇女节、“五一”国际劳动节等,以“民族团结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为主题,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目前,已开展各类活动420余场,发放法治宣传材料6.5万余份,参加群众超50万人。并通过琵琶歌等富有民族特色的方式,向广大群众宣传民族团结进步知识,积极营造民族团结进步的良好氛围。


永福县:三维度构建各民族“互嵌式”发展格局


  永福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积极构建各民族“互嵌式”发展社区环境,实现各民族群众在空间、文化、服务领域的相互嵌入,逐步形成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良好局面。


  构建生活空间互嵌促融合。探索互嵌式社会结构多维化创建机制,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盘活用好社区原有公共服务阵地资源,积极打造集党建、应急、就业、调解、休闲等为一体的社区互嵌式平台,统筹设置社区“青空间”、红色驿站、零工驿站等综合功能阵地30余个,实现民族工作和社区治理有效兼容。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嵌入社区环境和文化发展,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基地、“三项计划”示范点、同心文化广场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等,促进各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提升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构建精神文化互嵌促认同。深挖彩调文化、状元文化、罗汉果文化蕴含的永福各民族共生、共融、共发展历史,依托三江六岸景区、永宁州古城、彩调博物馆、状元坊文化街区等讲好民族团结故事,充分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重要作用。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交流活动,组织开展福寿文化节、农民丰收节等系列活动,持续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搭建平台;充分利用媒体平台,推出“永福彩调网络课堂”“永福群文代表人物系列”“线上书画展”等专栏,不断丰富各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综合运用主题培训、媒体报道、巡回宣讲、现场答疑等方式,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构建服务信息互嵌促和谐。优化社区公共服务功能,建立社区便民服务信息共享机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充分发挥乡村(社区)“法律明白人”、“环保妈妈”巾帼志愿服务、基层医保经办管理服务等,为各族群众提供高效能的优质服务。创新就业创业服务机制,构建“职能部门+用工企业+劳务平台+务工人员”利益共同体,聚焦政策落实、就业指导、岗位开拓、劳务输送、重点帮扶、劳动保障等方面,为群众提供政策咨询、技能培训、职业介绍等服务,每年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30余场次,提供“大篷车”“点对点”“直播带岗”等送岗送工服务40余次,推荐岗位6800余个,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班期24期。


凌云县:“同心书屋”丰富各族群众“精神粮仓”


  近年来,凌云县以“同心书屋”为载体,积极探索推进“同心书屋+”模式,不断扩大书屋效能,丰富各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全面助力乡村振兴。目前,全县共有“同心书屋”110个,实现行政村(社区)全覆盖,累计存有图书22万余册。


  创建示范阵地。在充分整合现有“同心书屋”阵地基础上,对“同心书屋”进行优化,打造“农家同心读书角”示范点,选定下甲镇平怀村“同心书屋”打造示范“同心书屋”,在沙里瑶族乡弄谷村弄谷屯设置示范“农家同心读书角”。在升级改造中,注重与各民族文化相融合,通过打造文化墙,营造氛围浓厚、清新雅致的阅读环境,以点带面助推“同心书屋”建设工作提质增效。


  健全制度管理。凌云县现有的“同心书屋”均采取制度化管理、常态化督查,配备专人管理,各项规章制度统一上墙,全部书籍综合分类上架,借阅登记手续完备。并每周组织图书管理员进行管理业务学习,进一步提升管理服务水平,持续夯实“同心书屋”工作基础。同时做好每年“同心书屋”出版物补充更新工作,2023年为每个“同心书屋”补充更新出版物66种,共计8624册,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阅读的乐趣。


  丰富活动载体。有效整合文化资源,打造“同心书屋+”模式,将“同心书屋”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融合共建,通过农技科普、全民阅读、读书会、假期读书会等系列特色文化活动融合起来,开展理论政策学习、“凌云志·七彩假期”志愿服务活动、主题特色阅读等,提升群众参与积极性。如在下甲镇双达村开设“同心书屋”大讲堂,将书本的知识“搬”到田间地头,课程包含油茶种植与防治、畜牧养殖、种桑养蚕等内容,共举办活动22场,吸引超2000名村民参与,让各族群众既“富口袋”又“富脑袋”。


来宾市兴宾区:以“文”为桥梁 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来宾市兴宾区坚持以“文”为桥梁,充分挖掘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创作具有兴宾区民族特色的文学艺术精品,采取“一挖一创一演”举措,不断丰富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兴宾区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深入挖掘兴宾区本地历史文化内涵。依托位于桥巩乡桥巩镇合隆村的麒麟山人遗址,深入挖掘“麒麟山人”文化渊源,利用每年广西三月三,开展“麒麟山人”公祭活动,弘扬麒麟山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民教育、道德建设、文化创造和生产生活,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创造具有兴宾区民族特色的文学艺术精品。由兴宾区文联牵头,每月召开文学爱好者创作交流座谈会,鼓励会员积极创作富有兴宾区民族特色的文学艺术作品。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兴宾区10个文艺协(学)会会员共创作出歌曲《歌唱乡村必振兴》《一路向前走》、山歌《“疍民”永跟共产党》四首,快板表演《二十大指引新征程》和出版《我们的知青岁月》散集等多部文艺作品。此外,编写出版书籍《美丽兴宾》,组织文艺工作者到正龙乡开展“梦回知青岁月”主题采风活动,实地走访、调研,搜集创作素材、获取艺术创作灵感,创作出一批展示兴宾历史文化、民族特色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文艺作品。


  为群众送上精彩的文艺汇演。兴宾区各级各部门通过山歌传唱、侬歌比赛、读书分享会、舞狮表演、民族舞蹈等方式,把“文化大餐”送到人民群众家门口。如兴宾区文联举办开展“扛旗奋争先·书香砺初心”主题读书分享会和“读领风尚 阅美兴宾”全民阅读活动电影公益放映暨“绿书签行动”启动仪式,营造和谐团结的全民阅读氛围;各乡镇、街道办举办兴宾区贝侬合唱比赛和“发现最美家乡”摄影作品展;举办“知青岁月 醉美正龙”来宾市兴宾区2023年首届知青大联欢系列活动;组织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参加潮音·2023新民歌挑战赛,以录制山歌视频的形式展现八桂气象新民歌作品,不断满足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新需求、新期待。 


灵川县委统战部:发挥统战优势 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宣教格局


 近年来,灵川县委统战部充分发挥联系广泛、凝聚人心作用,通过盘活文旅资源、强化阵地建设、探索团体共建等方式,不断延长宣教半径、夯实宣教基础,拓宽宣教路径,积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宣教格局。


  盘活文旅资源,延长宣教半径。依托“万企兴万村”“城镇化建设”等契机,发挥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中在雕刻、书画领域的会员优势,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公园。在甘棠江公园、灵田起义纪念公园、大圩东漓古村等5个公园景点嵌入主题雕塑、各民族特色文化宣传展牌。联合灵川县文广体旅局、党史办等部门充实完善乡镇、街道、村等238个地名文化信息库,在媒体平台开设“乡镇文管所长说灵川”专题栏目,开展村主任、乡长、文广体旅局局长讲地名故事系列活动30余场次;先后组织新的社会阶层人士、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等,举办“游桂林 赶大圩”文化旅游节、“凤栖梧桐·休闲九屋”莲藕采摘、“金色海洋 农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银杏节等推介活动24场次。


  强化阵地建设,夯实宣教基础。统筹推进“石榴红家园”阵地建设,以九屋镇新寨村湘江战役红军烈士墓、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灵川县路莫村军需物资转运站纪念馆等为主阵地,串联整合辖区内各民族特色阵地资源,打造“石榴红·宣传教育体验线路”,并联合灵川县图书馆打造“石榴红阅读”,投放非遗、民族文化等书籍2000余册。


  探索团体共建,拓宽宣教新路径。在定江、灵川、九屋等4个乡镇探索建立社区党支部与乡镇商会党支部结对共建,共同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活动。2023年以来,以广西三月三、灵川姑娘节等节日为契机,在九龙、七彩、公园里、八里等社区开展竹竿舞、抛绣球等活动20余场次。组织灵川、潭下等3个乡镇商会筹集资金在全县8个老年活动中心设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栏,同时探索“一老一小”服务模式,在八里街老年活动中心、潭下镇老年活动中心等分别设置党外法律服务中心、儿童民族绘画中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