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同音心相连 我市侗族作家杨仕芳的报告文学作品《新声》出版发行

来源: 柳州1号  |   发布日期: 2024-04-23 15:52   


   《新声》。(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近日,我市侗族作家杨仕芳的报告文学作品《新声》由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新声》通过桂黔交界大山深处的乌英苗寨妇女学习普通话的经历和收获,体现奋斗精神的内生力量,展现学好普通话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承民族文化、乡村振兴上发挥的作用。

从2020年3月开始,乌英苗寨开办了“我教妈妈讲普通话”“双语双向”培训班,聘请节假日返乡的大学生、乡贤等担任老师,通过新编苗歌、古诗词苗语新译等创意方式,为乌英苗寨的妇女提供普通话、舞蹈、音乐等培训课程。1300多天里,100多位老师为妇女们上了800多节课。从不会说普通话到能进行日常交流、唱歌、背古诗,再到会用诗歌表达生活;从大字不识到会写日记,与外界交流的意愿增强,交流能力明显提升,乌英苗寨的妇女们不仅带动了苗寨移风易俗、产业发展,还传播了亮布、芦笙等民族文化。

《新声》的主人公梁足英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身为家中长女的她在年少时没有机会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如今,梁足英不仅能用普通话比较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2020年还当选桂黔乌英苗寨妇联主席、妇女业余消防队队长。“我觉得人生好像重来了一次。”梁足英感慨道。

“读书不只是为了走出去看到别人,也是为了让别人走进来看到我们。”作为乌英苗寨新一代女性代表,潘木枝从大学一年级的假期开始为妇女们上课,大学四年的假期都没缺席。融水苗族自治县是广东湛江市廉江市的对口帮扶县,支教老师这样描述这两个地方——廉江有海,乌英有山,合在一起就是“海誓山盟”。

“《新声》是一种以小见大的主题写作。”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丁晓原评价,以乌英苗寨这一个案典型的深度叙写,反映“双语双向”培训活动的开展及其意义,其意义包括但不限于它对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的助力,更深远的意义还体现在它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需的“语言共同体”建设这一基础性层面。

中国作协创研部研究员胡平认为,杨仕芳深刻了解了梁足英一家人的精神历程,才能够将苗族妇女渴望求学的心情描写得沁人肺腑。不仅每个重要人物的相貌得到真切呈现,他们日常生活、劳动和学习的场面得到现场记录,山寨的地貌、河流、阁楼和节日庆典的景象等也得到直观反映,扩大了报告文学的体裁优势。